查看原文
其他

东大人的浪漫:我与“满天星河”有个约定!

止于至善的 东南大学 2023-12-06


晓东

晓南,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吗?

当然啦,我小时候可是有着航天梦呢。

晓南

晓东

咱们东大也有一位教授,小时候就和漫天星河有个“约定”,最终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呢!

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故事吧!

晓南



明亮宽阔的实验室里,各类实验仪器陈列有序。李会军站在机器人模型前,正在为学生解答困惑。她耐心地聆听学生的疑问,小小的点拨便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来处理问题。科研与教学并行,这是李会军的工作常态。从教多年来,李会军总是穿梭于实验室与课堂之间,在叩问苍穹时始终脚踏实地,用她的严谨笃实、孜孜不倦深深感染着学生。


01


孜孜不倦,明写春诗


李会军出生于河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,初中时便离开家前往县城求学。那时生活条件艰苦,学校离家有七八公里,小小的李会军要花上整整半天才能从学校走回家。谈到这段往事,李会军笑着说:“记得夏天那会儿收麦子,一边走一边捡麦子,现在想想也蛮好玩的。”故乡的麦田见证着春来夏往,也见证着李会军的成长。

进入高中后,由于较为擅长物理,李会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。那时的李会军自发地努力学习,对未来的人生方向一无所知。生于农村的她无法想象自己后来所拥有的生活——大学是怎样的、大学老师的生活是怎样的。直到有一天,李会军在《中学生报》上看到了航空院校的招生宣传。从此,一颗关于航天的种子便在她心底扎根了。

由于高考发挥失常,李会军与航天方向擦肩而过。她在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开启了新的求学之旅,顺利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。对于这段经历,李会军直言“大家常说高考决定命运,我也一度因为高考失利而难过”。但她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,依然孜孜不辍、坚持努力。在她看来,学习是本分,分内的事必须做好。硕士毕业后,李会军考入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,攻读博士学位。她师从宋爱国教授,开展机器人遥操作研究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项研究与航天紧密相关。兜兜转转,儿时的航天梦又一次与李会军因缘而遇。



求学十余载,父母的支持是她一路前行的底气在有限的家庭条件下,李会军的双亲竭尽所能地支持她求学。读书期间,李会军遇到了很多质朴、真诚的老师,有从自己拮据的生活费中出钱为学生买资料的中学老师,还有如父母般细细叮咛、指引方向的学校领导。他们激励着李会军成为孜孜不辍的学生,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成长为诲人不倦的教师。博士毕业后,她选择留在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,成为“从前并未设想过”的大学教师。

“穿越逆境,抵达繁星。”李会军便是如此,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、勤勉律己,在挫折面前不言放弃、孜孜不辍,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。如今,她正在实验室明写春诗,回应着儿时有关航天的梦想。


02


叩问苍穹,久久为功


2021年12月26日,“神舟十三号”三名航天员完成出舱活动。时隔两年再提起这次出舱,李会军依旧难掩激动。彼时实验室正在召开组会,出舱时间邻近,大家纷纷停止讨论,注视着投影上的直播画面。当团队研发的“空间站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传感器”出现在镜头右下方时,大家都忍不住欢呼起来。这套上天后也能高效运转的测量设备,具有便携、固定和常态三种测量功能,能够完成航天员在轨手握力、推拉力、手部多维力等数据的精准测量,支撑“天宫二号”空间实验室、空间站等多项任务的顺利执行。

二十载追星揽月,儿时的航天梦终究成真。从读博期间的空间遥操作机器人研究,到留校任教后的星球车与移动载人系统研发,李会军的科研工作不断拓展延伸,始终与航天事业和世界科技前沿同频共振。随着技术攻关不断深入,团队曾遇到很多难题。在组内交流讨论、积极试错之余,李会军时常回想团队为航天事业探路的历程。“打开航天这个口子很不容易。”从最初草拟系统方案、设计地面验证系统,到凭借实力脱颖而出、真正拥有实操的机会,再到如今将研究成果深入应用于国家航天事业,这段路他们走了二十年。因此团队格外珍惜每一次助推航天事业的机会,在航天领域跋涉越远,迈出的步子便越发谨慎。李会军和团队将“严谨”写入了科研信条,用无数次披星戴月的外场试验,以及多项精确稳定的技术成果,打造出属于东南大学的“好口碑”。



“顶天立地做科研”,是实验室一以贯之的科研传统。实验室创始人黄惟一教授的这句教导,提醒着李会军牢记作为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。随着遥操作机器人研究渐入佳境,李会军开始思考如何为研究寻找一个应用场景,让成果切实地解决社会问题。多次与团队探讨之后,她将目光投向民生领域。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,因脑卒中等疾病造成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人数众多,医疗资源无法惠及每一个人。于是康复机器人成为李会军和团队的另一个研究方向。借着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合作的契机,他们走出实验室,深入医院开展调研,研制出一款软体手部康复机器人,带动偏瘫患者进行轻量化的日常康复训练,并在患者出院后持续跟进使用效果。眼看着患者的各项运动功能指标慢慢提升,哪怕是微小幅度的改变,团队成员也倍感欣慰。此外,团队先后实现康复机器人和肌电假肢的产业化,真正地将技术落到实处,让科研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
03


循循善诱,雨润无声


 作为本科生班主任,李会军是一盏常亮的指明灯。她经常给予学生宏观上的指导,在学业方面指引学生前行,帮助其把握正确方向。而她自身散发的光亮,也不断激励和鼓舞着她的学生。李会军曾不顾脚部扭伤,坚持来到教室监督听课情况。在她看来,“这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”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在李会军的影响下,班级学风浓郁。她所带班级的保研人数占同专业保研人数的一半,班级曾获优良学风班等多项荣誉称号。此外,作为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“导师面对面”活动的常客,李会军经常与本科生围坐交谈,为同学们答疑解惑。在生活上,李会军也对学生关怀备至。在学生搬宿舍时,她冒着雨在宿舍楼下帮学生搬东西,令同学们倍感温暖。



作为研究生导师,李会军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。她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以及国家发展热点开展探索,致广大而尽细微,形成自己的科研脉络。一方面,要做最前沿的研究,另一方面,要立足国家重大需求,不仅要关注大国重器,也要着眼于百姓民生。当然,“前沿”就意味着创新与探索,困难与挑战在所难免,团队经常面临创新难题。此前黄惟一教授时常劝勉学生,做科研要顶天立地、立德树人。这句话激励着他的学生宋爱国攻坚克难,并在教学中言传身教,将科技报国精神融入对学生的思想提升。作为宋爱国教授的学生,李会军也始终怀揣一颗赤子之心,严谨治学、知行合一。在各位老师的带动下,学生们养成了相互请教的习惯。不仅如此,实验室的团队经常共同交流与学习,师门之间不设界限,科研氛围十分融洽。他们一代又一代传承着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优良的院风,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着——顶天立地做科研。



科研与教学之间并无霄壤之别,而是如同水与月,交相辉映。从教多年来,李会军坚持为本科生授课。在她看来,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。讲授专业课程时,李会军总会将科研实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,用丰富有趣的项目经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,引导学生学以致用、理论联系实际,让大学课堂真正地走进实验室。春风化雨育桃李,润物无声洒春晖。深入浅出的讲解与严谨干练的授课风格,让科研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。此外,李会军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光、静心学习。


     “对于年轻的研究者来说,做科研最重要的是静心。只有静下心来,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,遇到问题才能沉着冷静地思考。”这是她对学生的殷切期望。



李会军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作息以严谨为生活智慧,在实验室、课堂和家庭中扮演着可靠而有魅力的角色。她锚定科研航向,时刻勉励自己“做好分内的事”,在工作与生活的切换中从容应对,在追星揽月与脚踏实地之间寻求着平衡。


新媒体工作室

往期精选 Editors' Choice

作者陈秋语 田皓煜 王佳琴

指导老师丛婕

责编|顾盟 田皓煜 杨晴晴 田琳果

校对|宋雨昂 李梓铷

分享、点赞、点亮1000个在看!

为李会军教授点赞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